發(fā)現用陶罐模擬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遺跡,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fā)作為雙槐樹遺址考古領隊最得意的成果。近日,在河南鄭州公布雙槐樹“河洛古國”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發(fā)布會上,顧萬發(fā)對此解釋稱,遺址的9個陶罐和1頭麋鹿,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埋在房屋下面。房屋的主人每天就像騎在麋鹿身上,向諸部落氏族宣示自己是呼應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這9個陶罐印證了古書上關于北斗九星的記錄,為破解九星中兩顆星的消失之謎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參考。
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人們在夜晚通過看北斗九星來辨別方向。作為我國古代天文觀測的重要成就,先民們不但借助北斗九星進行定位,從事歷法活動,還賦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含義,比如稱令人景仰之人為“泰山北斗”。
但先秦文獻中曾稱“北斗九星,七見(現)二隱”。有人認為那是兩顆死亡消失的恒星,有人則認為是古人劃分星象不嚴謹,將兩顆不相干的星星劃了進來。也有專家稱,其實是由于歲差或觀察地的原因,其中兩顆星比較暗,肉眼不易看到,導致七現二隱。
5300年前先民已開始觀測“北斗”天象
北斗九星天文遺跡在雙槐樹“河洛古國”所處的位置,非常特殊而重要。“河洛古國”的中心居址區(qū)已有典型的甕城建筑結構,居住者非同一般。就是在那里,顧萬發(fā)和考古人員發(fā)現了4排大型房址,其中最大的一個房址面積達220平方米。擺成北斗星形狀的9個陶罐,就是在這所房子前面的門廊里發(fā)現的。
在北斗九星遺跡上端,即北極附近,還有一頭首向南并朝著門道的完整的麋鹿骨架。麋鹿在古人眼里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大部分鹿類在夏天脫角,只有麋鹿在冬至脫角,所以古人把麋鹿脫角視為吉祥的象征,并把麋鹿與一年最重要的節(jié)氣冬至關聯(lián)。
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在發(fā)布會上表示,雙槐樹遺址一系列重要考古發(fā)現的內涵,尤其是北斗九星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信仰,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fā)揚,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至此。
其實,這并非第一次在考古中發(fā)現北斗九星。去年,顧萬發(fā)及其團隊在青臺遺址也發(fā)現了陶罐擺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圖案。這被認為是國內考古發(fā)掘出的最早的北斗九星遺跡。
青臺遺址位于河南滎陽,與位于河南鞏義河洛鎮(zhèn)的雙槐樹遺址,同在現在的鄭州市轄區(qū),相距不足百公里,而且同屬于時代近似的文化遺存。在青臺遺址內一處約為4000平方米的類似于祭祀的廣場上,發(fā)現了9個由陶罐排列成的類似于北斗星形狀的遺跡。后經國內權威科研單位30多位天文學家、天文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論證,認為青臺遺址發(fā)現的北斗九星為天文遺跡無疑。
更加有意思的是,兩處遺址發(fā)掘出的北斗九星陶罐,按七星形狀排列的陶罐都較大,在七星的東北和西南兩個方位則是兩個較小的罐子,正好對應天上的九星形狀。這表明,早在5300多年前,先民對“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時”的觀測利用就已非常精確,也印證了古書上關于北斗九星的記錄,這使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先民所掌握的天文知識與觀測技術,也為破解九星中兩顆星的消失之謎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參考。
北斗九星中的一顆可能為景星
專家認為,雙槐樹遺址和青臺遺址的北斗九星遺跡,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禮儀化思維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已經形成,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重視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北斗九星天文遺跡的發(fā)現,表明53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其中一顆如今已看不到的星,專家推測可能是景星,即超新星?!逗訄D》記載:“黃帝治,景星見于北斗也?!币簿褪钦f,在北斗附近出現景星的時候是黃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時代。這9個陶罐,有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發(fā),目前相關研究還在進行中。如果情況屬實,這將是對世界天文學史的巨大貢獻。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兩處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都正好與冬至日出方向吻合。顧萬發(fā)說,冬至對于古人的意義重大,古人一般都會選擇在這一天進行祭天活動。這就說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已經有了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觀念,并且也表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團結、向心、中和的禮制核心早已出現并有確切的科學來源。參照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6500年前的北斗和東西方星象擬物的考古學發(fā)現,專家推測,這一思想在5000多年前的時候已不只是雛形,而是相對成熟了。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