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木市場的每一點動態(tài)都牽動著中國木材加工企業(yè)的神經。有消息說近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木材期貨價格大漲,國際木材價格也已經漲聲一片。由原材料緊缺導致的價格上漲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原木市場的主題嗎?
三種變化,去年原木進口穩(wěn)中回升
據國家林業(yè)局發(fā)展規(guī)劃與資金管理司提供的《2009年全國主要林產品進出口簡報》顯示,去年我國原木進口呈現(xiàn)出3種變化。
首先是價量變化。2009年國內原木產量6938萬立方米,比2008年下降5.7%,今后國內木材資源將以人工林為主,數(shù)量穩(wěn)中有升,但大徑優(yōu)質木材仍要依靠進口。2009年共進口各類原木2805.9萬立方米同比下降5.1%,原木進口連續(xù)兩年下降。然而,從各季度情況分析,出現(xiàn)逐季明顯復蘇的勢頭。在一季度跌至谷底后,從二季度起持續(xù)升溫,到第四季度同比已增長了11.3%。簡報分析,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和國際社會對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造成原木進口下滑的重要原因。然而,隨著發(fā)達國家經濟的緩慢復蘇和國內市場需求轉旺,2009年的原木進口實際上亦呈現(xiàn)逐季回升的態(tài)勢。
另外是樹種變化。2009年進口原木數(shù)量下降5.1%,而進口額卻下降了21.2%,但這并不意味了原木進口的單價在下降。中國林產工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錢小瑜介紹說,總價下降的原因是樹種發(fā)生了變化。在進口原木中,針葉樹種的比例在上升,達到2029.7萬立米,增長9.5%,而闊葉樹種則下降到776.2萬立米,下降幅度達29.6%。闊葉材的單價約為針葉材單價的3倍左右。隨著應用結構的變化和對熱帶木材保護意識增強,用薄木和科技木部分代替珍貴闊葉木是今后的方向,預計闊葉原木進口量還將下降。
還有是國別變化。全年共進口新西蘭材441.4萬立方米,同比增幅高達131.2%,成為我國第二大木材進口國。俄羅斯材進口量雖然仍高居首位,但降幅達20.7%。造成新西蘭、俄羅斯材進口重大變化的主要原因,除新西蘭價格要比俄羅斯材便宜外,近年來加工技術的改進和新西蘭材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亦是重要原因。目前,輻射松的用途不僅僅限于制做包裝材料等低附加值產品,已廣泛用于生產木門窗、實木家具、膠合板、室內外裝飾、裝修材料等一系列高檔產品。從當前發(fā)展形勢看,已出現(xiàn)了以新西蘭輻射松逐漸替代俄羅斯樟子松等針葉材的明顯趨勢。
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原木政策調整
從熱帶原木貨源國與我國的原木貿易情況來看,巴布亞新幾內亞、索羅門和加蓬3國對我出口的原木占我進口熱帶原木的63%。分析人士認為,由于加蓬已宣布2010年禁止原木出口,巴布亞新幾內亞森林面積平均每年減少1.7%,索羅門森林面積平均每年減少0.5%,熱帶原木貨源國資源將會出現(xiàn)供不應求,不可能長期大量出口木材。
南美洲森林資源豐富,人工林產業(yè)也發(fā)展較快,森林蓄積944.6億立方米,占世界蓄積的24.6%,年出口原木鋸材合計1300萬立方米以上,我國從南美進口量僅占南美出口量的5.5%;剛果森林蓄積308億立方米,生長量超過3億立方米,產量僅430萬立方米,專家認為這些都是很有潛力的進口貨源國,有實力和遠見的企業(yè)應予關注。
特別是加蓬,2009年作為我國第五大進口國,進口量高達110萬立方米,而在2010年原木禁止出口,這110萬立方米進口量將如何填補?錢小瑜認為,加蓬國內的木材加工能力一時間消化大量的原木還比較困難,全部禁止操作性不強。另外國內也在積極尋找原木的替代途徑,比如廣西的桉樹現(xiàn)在也可用來做膠合板,一些鄉(xiāng)土樹種通過重組、碳化、改性等措施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原木進口壓力。
未來趨勢,鋸材進口量將逐漸加大
2009年全年進口鋸材含枕木993.5萬立方米,進口額2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8.3%和14.1%,名列前5位的國家分別為:俄羅斯、加拿大、泰國、美國和新西蘭。
2009年鋸材進口始終表現(xiàn)為正增長,而且升幅高達38.3%。業(yè)內人士認為,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主要木材生產國普遍采取了重視發(fā)展本國木材加工業(yè),盡量限制甚至禁止原木出口的措施。實際上,當前包括美國、英國等發(fā)達國家的木材進口,普遍以鋸材進口為主,原木所占比重很小。從全球和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今后木材進口亦將呈現(xiàn)鋸材占有比重逐步擴大的明顯趨勢。
錢小瑜認為,過去中國進口木材以原木為主,是受國家經濟實力所限,現(xiàn)在國家實力增強,能承受價格較高的鋸材,因此鋸材比重有所增加。隨著限制原木出口國家的增多,多進口鋸材是必然趨勢。
來源:綠色建材網信息中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