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借道中電信曲線介入三網融合
國家電網與中國電信上周末在北京聯合簽署協議,雙方將在電網和通信領域開展合作,以共建電力光纖到戶工程為著力點,合作推動堅強智能電網建設。
之前,國家電網一直聲稱將在“多網融合”上下工夫,包括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在內的多位公司高管都在不同場合表示,智能電網需要通信信息平臺。但誰也不會想到他們的動作來得如此之快。借著“智能電網”這塊金字招牌,和中國電信的合作被認為是國家電網曲線介入“三網融合”的標志性舉動。
在簽署這個戰(zhàn)略協議時,距國務院發(fā)布“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不足24個小時?!爸熬鸵颜労昧?,只不過在等待一個時機?!眹译娋W一位人士昨天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電力光纖入戶重任
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內容,雙方將在主要基礎設施領域實現資源互補,共同推進光纖到戶建設;同時共同推進市場資源合作,開展光纖接入、寬帶業(yè)務、融合業(yè)務、行業(yè)應用等綜合信息服務。
“實際上,前期將主要是電力光纖入戶。”上述人士稱。6月中旬,國家電網曾在沈陽進行了電力光纖入戶試點工程。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部主任王益民也稱,國家電網公司現已在其范圍內14個省份的20個城市開始電力光纖入戶試點建設。“采用光纖復合低壓電纜OPLC實現電力光纖到戶PFTTH36700戶;試點成功后,將大面積推廣,今后新建小區(qū)的電力接入,都將采用電力光纖入戶?!蓖跻婷癖硎?。
使用電力光纖入戶的用戶可通過電力光纖撥打IP電話、寬帶上網、接收高清電視信號,未來還可實現對空調、熱水器等智能家電控制的物聯網應用。國家電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祥珍就透露,傳感器網絡是智能電網不可或缺的基礎環(huán)節(jié)。物聯網和智能電網、光纖網絡等都將是國家電網的融合發(fā)展方向。
“雙方要相互提供服務,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敝袊娦鸥笨偨浝韽埑克硎?,中國電信將通過固定網、移動網、互聯網的融合優(yōu)勢,為國家電網提供涵蓋從基礎通信電路到電力行業(yè)應用等業(yè)務,幫助國家電網打造智能電網。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相關專家表示,電信運營商希望介入智能電網中存在的通信和應用市場,以及物聯網市場的巨大商機,而國家電網也需要運營商的資源,并且自身也想在寬帶接入和物聯網控制領域分一杯羹,因此雙方結成競合關系并不奇怪。
劉振亞在簽字儀式上明確表示,此舉可實現部分基礎設施、市場等戰(zhàn)略資源的共享,“將來,電信、電網業(yè)務融合的范圍會更廣、程度會更深。”這和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的觀點基本相同,王曉初甚至稱,下一步,希望雙方加強對接,進一步細化、明確具體合作項目和內容。
其實,除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在與電網公司的合作上已開始了“搶跑”。中國移動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在北京、上海、廣東、重慶等地已實現了104萬臺電表的遠程無線抄表,這利用了中國移動的移動網絡,也為電力企業(yè)節(jié)省了大量人工成本。
1500億大單
事實上,國家電網此舉不僅拿下了電信網寬帶化升級的大單,也為其今后的更多舉動鋪平了道路。分析人士稱,這并不意味著電信要付給電網建設費用,很有可能最后會利益分成。
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三網融合”試點方案評審項目專家組負責人鄔賀銓公開表示,“三網融合”要求廣電運營商要全面推進有線電視網數字化雙向化改造;而電信運營商則要推動電信網的寬帶化進一步升級,實現光纖到小區(qū)和光纖到大樓。
根據工信部等七部委在推進光纖寬帶網絡建設的意見,到2011年,光纖寬帶端口超過8000萬,城市用戶接入能力平均達到8兆比特/秒以上,農村用戶接入能力平均達到2兆比特/秒以上,商業(yè)樓宇用戶基本實現100兆比特/秒以上的接入能力。如果按照這個接入能力,3年內光纖寬帶網絡建設投資至少將超過1500億元,新增寬帶用戶超過5000萬以上。
國家電網的目標顯然不會簡單為了光纖接入而殺入“三網融合”。根據國家電網的計劃,從2012年開始到2014年,三年的時間將建成智能家庭網絡HAN通信設備,綜合利用藍牙、無線局域網技術,ZIGBE和電力線載波等技術,研制智能家庭集中信息管理器、寬帶節(jié)點通信終端、窄帶節(jié)點通信終端、手持無線終端等智能家庭網絡通信設備。
實際上,寬帶節(jié)點、窄帶節(jié)點就包括了通信和互聯網的關鍵技術,而手持無線終端就包含了移動通信技術,再加上藍牙等傳輸手段,“國家電網完全可以成為半個運營商,再加上中國電信的牌照,進軍‘三網融合’順理成章?!币晃毁Y深電力專家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亦稱。
目前電力光纖入戶是在“智能電網”的名義下,不斷擴大試點范圍,而對于國家電網的上述舉動,ZF部門也未表示異議。長江證券分析師陳志堅表示,國家電網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構建除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廣電之后的第五張光通信網絡。
來源:北極星電力軟件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