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與特定地區(qū)相關聯,它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印記。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聲音,是家鄉(xiāng)的象征,是游子心中的溫暖。近日,全國多地鼓勵學生家長和孩子多說方言、鼓勵孩子多用方言交流,意在提高家長師生對傳承和弘揚方言文化重要性的認識。(6月30日大眾新聞客戶端報道)
方言是什么?方言是個寶箱,裝著一個地方久遠的風土人情、世間百態(tài),也儲備著太多只有當地人才懂的文化密碼和故土情結。
方言的用詞、發(fā)音、語法、句式,起承轉合間,往往反映著這一方水土養(yǎng)育出的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如果方言文化“丟”了,那損失的恐怕是開啟當地風物基因的神奇鑰匙。
鼓勵學生家長和孩子多說方言,鼓勵孩子多用方言交流,不僅體現了對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的重視,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無獨有偶,另一個例子也體現著同樣的重視和自信。近日,77歲“南京方言發(fā)音人”陳宗霞在南京師范大學用方言的形式向學生朗誦詩歌《再別康橋》,上課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視頻中,陳宗霞一口流利的南京話,不僅展現了南京方言的獨特魅力,同樣也給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助了一把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傳承方言文化確有必要。因為各地方言都有自己獨屬味道,可以展示當地文化的活力。其中的諺語、俚語和故事因為當地特色而顯得格外“有意思”,有些意境韻味只跟這種方言的用詞、語調、語境最搭。
傳承方言文化和年輕群體的興趣點也并不沖突,借助互聯網和影視劇,年輕群體甚至掀起了方言熱。年初,多少人因為滬語版電視劇《繁花》的“嗲嗲糯糯”和“洋氣勁”而愛上了“寶總”“汪小姐”等“海”味十足的角色們。電視劇《山海情》熱播時,西北方言“美滴很”成了太多觀眾的口頭禪。
傳承方言文化還有助于游子們與故鄉(xiāng)建立獨特的文化連接。無論身處何地,聽到一聲鄉(xiāng)音都能讓人感受到來自故鄉(xiāng)熱土的親切呼喚和深深歸屬感。
傳承方言文化的重要性已經引發(fā)了多方重視,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就提出“大力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已有多所高校開設方言專業(yè)課程、組織方言類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學術講座等。
現在很多大學里,和方言相關的選修課都得靠“搶”。同學們在課堂上你方唱罷我登場,聽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話,有歸屬感,親切!聽到別人的家鄉(xiāng)話,有新鮮感,好玩!不經意間,每個人都成了家鄉(xiāng)文化的代言人,真切體會到啥叫“一脈相承”,又見識了啥叫“文化多元”。
曾經,很多年輕人不說方言是因為覺得很容易暴露自己是小地方來的,土,不好意思;如今,能夠在同學朋友面前“秀”一口流利的家鄉(xiāng)話,成了一件很“潮”的事,而且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展現著自己懂家鄉(xiāng)、愛家鄉(xiāng)的良苦用心。從“沒底氣”到“有底氣”,從扭扭捏捏到自信坦蕩,體現的是一份屬于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鼓勵講方言和推廣普通話事實上并不存在矛盾。普通話在促進交流、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作用重大。而方言,因其地方特色,對普通話的表達是一種豐富和補充,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感。
方言文化這個寶箱,不但不能丟,還應每個人都盡心盡力用充滿地方特色的瑰寶去充實、去分享、去賦能、去傳承。(韓 莉)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