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NBA中國成立時,NBA可能不會料到中國體育市場發(fā)展會如此迅速。
6月7日,在亞洲消費電子展上,NBA中國CEO舒德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上個賽季大中華區(qū)通過電視觀看NBA的人數(shù)達到7.5億,這個賽季有11個媒體合作伙伴通過不同渠道轉播NBA.
舒德偉表示,下一步NBA中國希望能夠跟更多合作伙伴合作讓中國觀眾可以通過更多渠道觀看NBA,同時希望能夠幫助中國市場培訓更多籃球運動員。
借力政策開啟高增長
在政策催動下,大量資本涌入體育產業(yè),體育賽事版權價格也開始飆升。2014年,中超的版權價格不到1億元,中超轉播版權一度到接近白送的地步,然而一年之后,中超賽事版權就賣出了五年80億元的高價。
NBA的版權價格也在飆升,2015年1月,騰訊以5年5億美元的價格拿下了NBA新媒體版權。據了解,騰訊當時并非開價最高的企業(yè),樂視體育甚至曾開出了5年6億美元的價格。
舒德偉表示,除了騰訊外,NBA在中國與央視、百視通、新浪微博等也開展了一系列合作,目的就是讓觀眾能夠在更廣泛的播放渠道和平臺看到NBA.
由于是頭部內容,NBA在中國也獲得了合作伙伴SMG(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支持。東方明珠副總裁、百視通總裁史支焱向記者表示:“SMG每一塊體育節(jié)目的大小屏幕都會呈現(xiàn)NBA,堪稱全平臺。”
除了傳統(tǒng)SMG旗下的五星體育、上海文廣互動電視外,球迷更可以通過百視通全平臺,包括IPTV、互聯(lián)網電視機頂盒、BesTVAPP客戶端及風行智能電視中的“NBA專區(qū)”點播觀看,甚至還可以通過游戲主機XBOXONE收看百視通轉播的NBA直播賽事和NBA節(jié)目。
彼時還有一段為人稱道的對話。當時,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曾和華人文化產業(yè)投資基金董事長黎瑞剛在香港聊起了NBA。面對一億美元一年是不是太貴的問題,黎瑞剛對劉熾平直言:“貴是貴,你還得要拿。這種頭部資源是稀缺資源。這對用戶具有強黏性的資源未來的廣告價值、收費潛力巨大。”
版權價格飆升伴之而來的是中國觀眾付費意愿增強,大量付費用戶出現(xiàn),不僅如此,中國觀眾也開始熱衷于購買衍生品,這也讓NBA在中國的業(yè)務越做越大,版權水漲船高、衍生品大賣、廣告代言合作接踵而至。
這兩年,NBA海外收入暴增,中國市場功不可沒,中國已經成為NBA海外最重要的市場。舒德偉表示,NBA在中國幾大社交平臺的粉絲已經達到1.15億人,是中國社交媒體粉絲最多的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
當務之急
為了更好地培育中國市場,NBA開始頻頻將比賽放到中國來,NBA2016~2017賽季季前賽就在北京、上海開戰(zhàn),滿足了球迷對NBA比賽現(xiàn)場的憧憬。
不過,如今,讓NBA擔憂的是,繼球員姚明之后,NBA缺乏優(yōu)秀的中國籍球員。近日,在NBA總決賽第一場比賽開賽前的媒體發(fā)布會上,NBA總裁蕭華當場感嘆:“為什么NBA沒有一個中國球員,塞爾維亞、立陶宛這種幾千萬人口的小國卻有多名NBA球員,而中國,不論是打籃球的人還是NBA球迷數(shù)量,比全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但是卻一直沒有NBA球員,我真的不清楚為什么!”
NBA作為北美四大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之一,其地位屈居第三,低于NFL、MLB,僅高于NHL。但其全球化是其他三個聯(lián)盟不可媲美的。
據外媒報道,2016~2017賽季NBA的收入將達到80億美元,實現(xiàn)爆發(fā)性的增長,再創(chuàng)新的紀錄。收入爆發(fā)性增長的背后,有NBA全球化帶來的全球性收入的一份不容小覷之力。經過多年的布局,國際球員的不斷增加,NBA的國際知名度、影響力逐漸提升,這給NBA全球化打開了方便之門,擴大了收入來源的范圍。有關數(shù)據顯示,NBA海外收入每年的上升幅度超過18%。
因此,NBA迫切希望NBA賽場上能夠有更多優(yōu)秀的中國籍球員的身影。對此,蕭華表示:“我和姚明談過這個問題很多次,我們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一起培養(yǎng)更出色的中國球員,我們已經在中國開辦了籃球學校,為的就是培養(yǎng)年輕球員,使他們以后能夠進入NBA,幫助中國籃球提高,這對我們雙方來說都是有益的!”
“在中國,我們的籃球教育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培養(yǎng)最高水平的有希望進入NBA打球的精英籃球運動員,另一個是普及校園籃球教育。”舒德偉表示。
據了解,在精英球員培訓方面,NBA已經在山東、浙江、新疆建立了三個精英訓練中心,培養(yǎng)精英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目標是將來能進入NBA打球;在校園籃球教育方面,已經跟教育部合作開發(fā)了一個針對不同年齡層的籃球培訓課程,目前已經有500多所學校的50多萬學生在使用該課程,到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學,該課程將會擴展到2000多所學校的200多萬名學生人群中。
?。?/p>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