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織女被迫嫁牛郎,怎么就成了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 徐春偉    時間:2017-08-30





       從故事的起源和民間傳說來看,牛郎織女傳說不是正面恩愛故事的典范。只是在西方情人節(jié)影響下,很多人因為“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情節(jié),便稱七夕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jié)。牛郎織女傳說如今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愛情傳說,與長期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有一定關系。
 
特種郵票《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上古起源:牛郎織女都是負面形象
 
       囿于科學技術(shù)的極不發(fā)達,在古人心目中,天是至高無上的,星辰是具人格化的。茫茫宇宙中的星象也成為具有人格意識的神,被膜拜和信仰。織女星一直被人格化為“白富美”的形象。《史記·天官書》:“ 織女,天女孫也。”《后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與織女星隔銀河相望的三星稱為河鼓星。河鼓三星排成一條直線,中間一顆異常明亮,整個形象仿佛牛郎擔著一兒一女,因此民間也稱為扁擔星,更似牽牛。因而后來多被等同于牽牛,如《爾雅·釋天》道: “北極謂之北辰,何鼓謂之牽牛。”
 
星象圖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有關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对娊?jīng).小雅.大東》里說:“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中出現(xiàn)了有關織女、牽牛星宿的記載,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詩中的“織女”“牽牛”形象頗為負面:織女不織布、牽牛不駕車,強調(diào)牽牛與織女的徒有虛名,從而諷剌西周貴族不勞而獲的行徑。
 
       牛女傳說在漢代與七夕關系的進一步明確,與漢武帝的提倡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漢武帝時期,為訓練水軍,在長安斗門一帶,開鑿昆明池。池兩岸分別塑牛郎像、織女像,昆明池用以象征天河。班固《西都賦》“昆明池有二石人,牽??椗?。”東漢時期,兩星進一步人格化,并且有了織女婚姻不幸的情節(jié)。漢朝《古詩十九首》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到了南朝梁武帝之時,殷蕓《小說》里寫下了牛郎織女傳說的第一個完整版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故事交代了兩人的婚姻悲劇,一年一度相會也成了堅貞愛情的典范。
 
       然而從出土的湖北《云夢秦簡》文字數(shù)據(jù)來看,神話傳說中牛郎與天帝之女織女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其最初原型是牛郎多次拋棄織女的婚姻悲劇。“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與后世傳說不同的是,他們夫妻分離不是外力干涉,而是男方變心所致。人們抬頭看星空,兩顆明亮的星辰分別在天河的兩側(cè)閃爍,就想象這兩顆星宿可能是一對夫妻,丈夫拋棄了妻子,妻子在天河的一邊深情脈脈地看著對面的“負心人”。天上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分離為何會成為人間男女婚姻悲劇的象征呢?翻看《詩經(jīng)》,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反映男權(quán)社會中由于男子變心拋棄妻子的社會悲劇,如《鄴風·谷風》“將安將樂,女轉(zhuǎn)棄予”,“將安將樂,棄予如遺”;《衛(wèi)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民間傳說: 織女嫁牛郎多為無奈之舉
 
       兩漢確立了“牛郎織女”神話雛形,并經(jīng)由魏晉文人的渲染,牛郎織女神話廣泛流傳于民間,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魏晉南北朝以來,門第制度更加嚴苛,牛郎織女的故事也融入了這些元素。 
 
       相當部分版本中的牛郎和織女的結(jié)合并非大部分人如今所知的真心相愛,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門第,娶到“白富美”織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竊取仙衣所致,織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設法拿回仙衣逃離人間。陳泳超主編的《中國牛郎織女傳說·民間文學卷》里有18篇便是如此。
 
建國前牛郎織女傳說的各類版本
 
《中國牛郎織女傳說》
 
       這些故事在描述織女嫁給牛郎時,往往使用了“只好”“逼”之類的詞匯,如石家莊地區(qū)流傳的《傻牛郎和織女》中表達得最為清楚,“傻牛郎氣急了,說織女不疼骨肉,絕情絕義。織女更是大罵傻牛郎:‘你不是東西!誰叫你搶走俺的衣服,逼俺成親!你害了俺,也害了一對兒女,這都是你的罪過!’”可見織女與牛郎的結(jié)合是出于無奈,是在織女被偷了仙衣無法回天,加之又被牛郎看到了身體的情況下,不得不留在人間嫁給牛郎。他們本來就缺乏兩廂情愿的感情基礎,這為織女后來逃回天上、兩人婚姻破裂埋下了隱患。
 
特種郵票《牛郎織女——盜衣結(jié)緣》
 
       很多故事里還有一個情節(jié)值得關注,即牛郎“藏衣防妻”的情節(jié)。這恰恰證明了,織女對牛郎無愛情可言,她和牛郎結(jié)婚生子是迫于無奈——仙衣被藏?!吨袊@煽椗畟髡f·民間文學卷》有20篇包含 “藏衣防妻”的情節(jié)。牛郎對織女的態(tài)度還甚于防盜,他是出于主動,或是聽從老牛的指使,把織女的仙衣藏在隱秘的地方以防止她逃跑。牛郎“藏衣防妻”在先,成為織女拋夫棄子逃回天上的一個重要前提。如吉林盤石的《鵲橋相會》中“牛郎背著織女,把她穿的長袖衫埋在門旁的石頭底下”。這種防備甚至持續(xù)到婚后的每日生活之中。石家莊的 《牛郎與織女》里,牛郎“黑天白日地守著織女,總怕她跑回天上”。
 
眾多版本中的藏衣防妻情節(jié)
 
       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最早有關拔簪劃成河的文獻記載,也是織女所劃。宋代龔明之《中吳記聞》:“昆山縣東,地名黃姑。父老相傳,嘗有織女,牽牛星降于此地??椗越痼鲃澓铀铀恳?,牽牛因不得渡。”
 
特種郵票《牛郎織女——擔子追妻》
 

 
       現(xiàn)今版本: 追求自由愛情是改造后的主題
 
       牛郎織女故事形象轉(zhuǎn)變,實際上是民族情感對神話傳說不斷進行改造的結(jié)果,不斷的地加入時代的元素。從古到今,一直如此。我們目前熟悉的版本,更多是建國后《天河配》這類戲曲被改造的后果,確立了勞動、愛情、反封建的主題思想。牛郎成了勞動人民形象的代表,織女成為了追求自由愛情的代表,而王母成了封建家長的代表。
 
       牛郎織女傳說如今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愛情傳說,與其長期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有一定關系。《牛郎織女》最早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是在1955年,由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的葉圣陶先生根據(jù)民間傳說親自改編而成的。改編后的牛郎織女傳說從結(jié)構(gòu)上依然保留原有的天鵝處女、仙女凡夫、兩兄弟型故事形式,但在思想上則作了很大改動。最重要的改變在于把牛郎和織女兩人的負面形象給消除了,更多突出了舊禮教、舊制度對青年男女的迫害。故事隱含了封建家長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有情人的迫害,封建等級制(仙凡有別)和宗法制度(長幼有序)對牛郎的迫害。
 
       這些保留和改編都體現(xiàn)在了內(nèi)容上。保留的情節(jié),有兄嫂對牛郎的迫害,“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飯,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還衣情節(jié)則是改變故事性質(zhì)的重要一環(huán),牛郎不但沒有把衣服藏起不還;當牛郎聽到織女問衣裳哪去了時,還主動把紗衣還給他,“牛郎聽到這兒,從樹林里走出來,雙手托著紗衣,說:‘姑娘,別著急,你的衣裳在這兒’”……牛郎聽完織女的話,就說:‘姑娘,既然天上沒甚麼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們兩個結(jié)了婚,一塊兒在人間過一輩子吧。’織女想了想,說:‘你說得很對,咱們結(jié)婚,一塊兒過日子吧。’”此種情形下,織女是主動留下來,屬于兩人有感情基礎。至于此版本的王母,則完全是一個惡毒老太太的形象,“她親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織女往外走??椗哪泻⒁娔抢咸排瓪鉀_沖地拉著媽媽走,就跑過來拉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在地上。”
 
連環(huán)畫里牛郎、織女、王母的形象
 
       建國前民眾大多通過口傳方式了解、傳承牛郎織女傳說,因此版本主旨不一。當今民眾大多通過書面文本了解牛郎織女傳說,大多是以語文課本中葉圣陶改編的牛郎織女傳說為底本,這是影響建國后民眾對牛郎織女傳說認知的重要因素。葉圣陶的改編本能夠被大眾接受,符合建國后廢除舊禮教,追求平等,特別是追求自由愛情的社會需求,也滿足了民眾長期以來內(nèi)心潛藏的仙女凡夫夢。
 
       時至今日,移風易俗,像七夕“乞巧”這類和古代女紅有著密切關系的習俗失去了原有土壤;而經(jīng)美化后的牛郎織女相會的神話故事還在廣為流傳。這些使現(xiàn)代人產(chǎn)生了錯誤的判斷——七夕是古代的情人節(jié)。 如今的七夕節(jié),商家借機搞促銷,媒體也不惜版面爭相報道;另一方面,婚介機構(gòu)趁機搞聯(lián)誼,就連地方婦團組織也加入了聯(lián)誼做媒的隊伍,唯恐人后。之所以出現(xiàn)此種情形,都源于不知七夕原本風俗以及牛郎織女故事原貌而造成的。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在西方情人節(jié)影響下,當代商業(yè)所導致的一系列現(xiàn)象。君不見,就連西方的平安夜、耶誕節(jié)也被中國商人包裝成了男女相會的日子么。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quán)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