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指本文作者卡維爾·華萊士)與卡勒德·胡賽尼見面那天,正好碰上了難得一見的日食,加州的陽光散發(fā)出一種奇怪的色彩,整個城市籠罩在陰郁的銀光之中。我來到位于圣荷西的一處不起眼的辦公室,在那里見到了他。
胡賽尼打開門,我還沒來得及正式向他問候,就被他的突然提問打斷了。他問我:“你看到了嗎?”他身材高大,風度翩翩,有一種類似喬治·克魯尼般的成熟魅力。
“來吧,”說著,他遞給我一副特制的太陽鏡,然后快步向大樓后面走去。他指著后花園中的一個地方,對我說:“那兒,是最佳的觀測點。”
我?guī)夏歉碧栫R,抬頭仰望天空。我看到,太陽呈現出一個完美的圓,被月亮的黑色陰影整齊地切割成新月形。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景象。在來的路上,我試著從車里觀賞日食,卻沒有看到,沒想到,胡賽尼帶我看到的這番景象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實在是太令人興奮了。過了一會兒,我摘下太陽鏡,朝他的方向望去。他正得意洋洋地微笑著,仿佛是透過我的眼睛看到了太陽。
之后我們開始采訪,這位小說家也同樣非常熱情。他問了我一系列諸如我是誰、從哪兒來等問題,搞得我?guī)缀醭椴怀鍪謥泶蜷_錄音機做采訪準備。胡賽尼擔任聯合國難民署(UNHCR)親善大使已有十多年,他常在世界各地旅行,最近常去的地方是烏干達。我感覺,正是這樣的經歷,使得他對于生活,以及任何出現在他生命中的人都更加充滿感激。阿富汗、乍得、伊拉克、約旦和烏干達等國的動亂催生出了大批逃亡難民,而胡賽尼的主要貢獻就是與這些難民溝通,并記錄下他們的故事,就像他在2003年出版的暢銷作品《追風箏的人》中,對書中角色阿米爾和哈桑所做的那樣。
VR電影版《海的祈禱》,讓觀眾身臨其境體會敘利亞難民的悲傷和絕望。
《追風箏的人》讓世界了解了一個遭受戰(zhàn)火蹂躪的、默默無聞的阿富汗,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僅在美國就售出了700多萬冊。在整個世界舞臺上,幾乎沒有另外一個作家能夠取得這樣意想不到的成功。胡賽尼身為一個戰(zhàn)爭難民,他的生活卻不僅僅只有逃亡。相反,他決定走近更多近代難民,默默記錄下他們的生活,試圖通過他的作品激發(fā)世人對于難民困境的關注。
胡賽尼說:“每個人都知道有那么一場戰(zhàn)爭,然而一旦你真的意識到那戰(zhàn)爭意味著什么,我想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難做到無動于衷。這不再僅僅只是一笑而過、淡然置之那么簡單,它會刺痛你的意識和良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胡賽尼身為一個作家的全部使命,就是為了刺痛整個西方世界的意識和良知。胡賽尼的父親是一名外交官,1979年蘇聯入侵他的祖國阿富汗時,他正在巴黎工作。之后,他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全家移民到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荷西。到達美國的時候,胡賽尼15歲,英語水平非常有限。高中畢業(yè)之后,他上了醫(yī)學院,并成為了一名內科醫(yī)生。在加利福尼亞從醫(yī)期間,他開始寫《追風箏的人》,希望借此來分享他過去在家鄉(xiāng)的生活。他回憶道:“我希望那些對那個地區(qū)、特別是對阿富汗感興趣的人們,讀了這本書能夠產生共鳴。只不過那時候的我沒有想到,它所引發(fā)的共鳴會這樣強烈而廣泛,實在讓我感到非常意外。”
《追風箏的人》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110周。之后,胡賽尼在2007年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燦爛千陽》。這兩本書在全世界的銷售量達到了3800萬冊。2013年,他出版了第三本小說《群山回唱》。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之前,他開始擔任聯合國難民署的親善大使。胡賽尼表示,正是這段經歷改變了他的創(chuàng)作。他說:“我想,我的第三本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更為平和的故事,花了更少的筆觸來處理人物原型,相較來說稍微復雜一些。對于逃亡、難民等問題我依然非常關注,但是我覺得,相比于寫《追風箏的人》時的想法,現在我的腦子里已經被一些更加重大的問題占據了。”
胡賽尼的最新作品是一部短篇小說《海的祈禱》(SeaPrayer),他用精煉的文筆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小說記錄了一位父親為了逃離戰(zhàn)爭,帶著妻兒乘船從敘利亞逃往歐洲,祈求茫茫水域能夠保護孩子的安全。以這部作品為藍本,聯合國難民署和《衛(wèi)報》聯手,合作推出了一個虛擬現實項目。他們希望通過一部VR動畫電影,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敘利亞難民的悲傷和絕望。
2015年,一艘載滿敘利亞難民的小船在前往歐洲的途中發(fā)生翻船事故,年僅3歲的艾倫·庫爾迪(AlanKurdi)在事故中喪生。之后,有記者拍到了他小小的尸體被沖上土耳其海岸的場景。這張令人痛心的照片瞬間傳遍了全世界,這個可憐的孩子也成為了敘利亞危機的悲劇性象征。在庫爾迪死后,至少還有8500多人喪生于地中海。而這張照片,正是胡賽尼創(chuàng)作《海的祈禱》的靈感來源。
一名軍官抱著艾倫·庫爾迪的尸體。庫爾迪的母親和他年僅5歲的哥哥也在這次事故當中喪生,一家四口只有他們的父親阿卜杜拉幸存了下來。
“看到那張照片時,我腦海里想到的是,為了撫養(yǎng)一個孩子,父母在背后所付出的一切,”胡賽尼說,“父母總是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們,心懷擔心與焦慮;確保他們衣食無憂,飲食健康,穿著舒適;帶他們按時接種疫苗,時刻關心他們會不會不舒服,晚上能不能睡個好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為他們的幸福健康而擔心憂慮,不惜為此傾盡所有。然而,在看到那具小小的尸體面朝下躺在海灘上的那一刻,父母傾注在他身上全部的愛和熱情,所有的付出,都在瞬間被海浪沖刷,蕩然無存了……”
這個VR項目首次采用了TiltBrush技術,藝術家利茲·愛德華茲(LizEdwards)將小說《海的祈禱》轉變成了一幅幅逼真的畫作,場景華麗而絢爛。該影片的主角配音由英國影藝學院獎(Bafta)獲獎演員阿德爾·克赫達爾(AdeelAkhtar)完成。除了視覺效果之外,音樂家大衛(wèi)·庫爾特(DavidCoulter)為影片配樂,在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KronosQuartet)的傾情演繹下,也能給觀眾帶來震撼心靈的強烈感受。
無論是小說還是VR影片,《海的祈禱》所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是它所呈現出的美感,更是作品中對于“無力感”的描述。故事中,父親祈求大海能夠保護他的孩子,但是大海無法回應他的祈求,也最終沒能保護他的孩子。在過去的十多年間,胡賽尼一直都在與人性的最黑暗面打交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是否依然能夠保持樂觀?
他給我的回答是:“我一直相信,我們所做的努力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一點改變。如果沒有這種信念,那么我只會生活在一個憤世嫉俗的世界里,毫無益處。什么都不做,到頭來只會是絕望。而我們的努力,至少還有一絲希望,這世上總有人會被這些故事所打動。”
胡賽尼的話語氣溫和,但卻和他的希望一樣,令人印象深刻。一個身處和平國家的人,坐在自己家里感到樂觀是一回事;而在見過了極端惡劣的人性黑暗面之后,依然覺得無論是多么小的努力,只要我們愿意行動,就一定能夠有所改變,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