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君子之學 引領文明社會風尚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17-05-25





  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開創(chuàng)了以文化教養(yǎng)引領社會風尚的文明之路。這種文明之路的內(nèi)核是以仁愛為基礎的和平之路??鬃诱J為,社會秩序的好壞取決于人們的文化教養(yǎng)程度。文化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就是內(nèi)心之德與外在之行的統(tǒng)一,具有這種文化教養(yǎng)的人即為“文質彬彬”的君子。從這個意義來說,儒學是君子之學。儒學的社會價值就是先培育盡可能多的君子,再通過君子的言行與修為引領社會風尚。

  “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一個有仁愛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懂規(guī)矩,有教養(yǎng),敬他人,待人接物做到“溫、良、恭、儉、讓”。這樣的人就是君子。仁愛是君子之愛。

  要做仁者,須先盡孝道。人們常說“孝敬”,沒有“敬”則不能稱“孝”,“敬”是“孝”的實質。有人認為,只滿足父母的衣食需求,就是盡孝??鬃优u說,如果對父母沒有敬,只有物質供養(yǎng),這就與養(yǎng)狗養(yǎng)馬有什么區(qū)別?古代天子以孝治天下,做天下孝道的表率,倡導全天下的孝悌風尚,抓住了仁政的根本問題。

  夫婦作為人類繁衍的基本人倫關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儒家對夫婦關系格外看重。《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的起點是夫婦,不僅是說夫婦是人類繁衍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夫婦和諧是家庭穩(wěn)定的基石。儒家對于夫婦的結合與離異特別看重,原因就在于一旦夫婦的一方,只憑自己的感情或者利益出發(fā),沒有包容、謙讓與責任,婚姻關系就不穩(wěn)固,社會道德、風俗與秩序也會出問題。

  夫婦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承擔著引領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首要責任。“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好的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是家庭幸福的密碼。晚清怪杰辜鴻銘對古代的夫婦倫理大加贊賞。他說,如果把夫婦之間的互敬互愛之情延伸至其他倫理,推己及人,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會變得和諧。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特別注重夫婦倫理之間的責任,甚至責任比愛還重要。夫婦之間互相沒有了責任,也就沒有了愛。傳統(tǒng)文化中均有相應的制度來鞏固社會風俗,以維系仁的核心價值。儒家文化里的婚姻從來不只是男女二人的結合。在夫婦的背后,還有兩個族群的結合。所以,婚姻合兩姓之好。婚姻關系的破裂,也是兩個族群關系的破裂。所以維系夫婦關系,是家庭穩(wěn)定、族群友好、社會和諧的基石。

  孔子沒有明說人性是善的,但是仁愛之人,必定是善的,否則,何談仁愛?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與仁政學說,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孟子說人天生是善的,是說人都有善的萌芽(善端),后天把善的萌芽培育起來,使之生長、壯大,“仁、義、禮、智”四德根于心,人就是一個道德的人、文化的人。如果人做了壞事,就是他的善端沒有生長起來。“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仁愛與行善是天下最尊貴的爵位,人們先修身得以天爵,從而當上公卿大夫,獲得人爵。但是有人得了人爵,就把仁愛的天爵給丟了。豈不是舍本逐末?

  孔子的仁學與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對中國文化具有普遍的影響,《三字經(jīng)》的前兩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分別是孟子與孔子的,但是從其教化程序與價值來說,仁學的意義首先體現(xiàn)在社會精英身上,而非普通百姓。比如仁政,其內(nèi)涵就是仁君在位,以仁愛之心推己及人,施于百姓。如果一個國君看到老百姓流離失所,毫無怵惕惻隱之心,仍然享受著自己的富足生活,這樣的國君就不是仁君。善性與仁政是一種責任,一種精英的擔當。什么時候背離了這個基本道理,社會就會出問題。

  以仁學為中心,孔子、孟子等儒家闡發(fā)了做人、為政、交友、天命、經(jīng)濟、生態(tài)等多領域的德目,其中一以貫之著“仁”的精神。儒家的思維方式是反求諸己,出了問題先從自身上查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責任、埋怨他人。

  要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道德重建中發(fā)揮作用,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就要抓住儒學的核心價值,而抓住核心價值就要有系列的維護“仁”的舉措。

  仁之本在孝。首先,社會上要大力倡導孝悌之風,孝悌之風起,仁愛友善、誠實守信的價值觀自然應運而生,其他社會問題亦可迎刃而解。仁愛的傳播依賴君子的引領。社會精英有禮儀教養(yǎng),有仁愛之心,就會形成君子之德風的社會示范效應。如果社會各領域的杰出人才無禮儀,缺仁愛,則會出現(xiàn)“士人無廉恥,社會無風俗”的現(xiàn)象。當前,社會道德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所謂的“社會精英”把風氣帶歪了。弘揚儒家的仁學精神,就是要使社會精英有惻隱仁愛之心,“以不忍人之心,施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于掌上”。

  固仁之基在教育。仁愛精神必須通過教育與社會風俗來培育,因而儒家特別重視教育,重學習??鬃幼孕抛约菏呛脤W的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一切道德品質、禮儀教養(yǎng)都必須通過學習來獲得,一個人所能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方式只能是學習,而不是其他外在力量。此之所謂“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中國文化有獨特的思維方式與體系,西方文化有其優(yōu)長,但就做人的道理來說,不能用單純的科學來證明。如果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只是科學的奴役,技術的操作者,沒有責任感,沒有擔當,沒有愛心,這種教育就是失敗的。

  儒家以“仁”寓于“禮”之中,給中華禮儀文明注入了恒世之價值,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儒家的仁愛精神之于當代社會與人類文明的智慧與思想需要我們不斷挖掘、闡發(fā)、踐行,使之根于心、施之行。

 ?。ㄗ髡邌挝唬罕本┙煌ù髮W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人文社會科學專項研究項目資助,項目批準號2014JBW006〕)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