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裝備產業(yè)化及應用示范項目”指導方針,近日在云南昆明召開的第二屆博物館文物防震技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文物防震保護專家分享近年來國內外博物館在館藏文物防震理論研究、安全設計、裝置開發(fā)及工程實踐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經驗,對博物館文物防震技術領域的諸多問題提出富有建設性的見解,為推動利用科技和現代裝備提升我國文物防震保護水平積極建言。
認識地震災難
開展預防性保護
對館藏文物開展合理防震保護的前提是正確認識地震的災難性。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fā)生的震級最高的地震,對受災地區(qū)的文化遺產造成重創(chuàng),同時也給博物館的防震研究帶來了諸多啟示。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韋荃介紹了四川省文博單位館藏可移動文物在汶川地震中的受損情況,并從多角度分析了可移動文物受損的原因。“國內首次針對汶川地震中受損館藏可移動文物開展的全面調查與研究,為未來防震預防性保護工作提供了較為完備的數據庫與基礎資料。”他說。
在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成都博物館新館建筑結構設計團隊一方面在館舍防震設計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研究,同時針對成都博物館新館面臨的地鐵所致振動控制提出了相應的減振方案。“2015年成都博物館主體建筑竣工,我們根據館藏珍貴文物防震預防性保護要求,為各展廳的獨立柜等展柜增加了防震裝置。同時,對館藏文物采用了加固措施,并對超重型文物防震安全進行了評估研究。”成都博物館副研究員、館藏文物防震預防性保護項目負責人楊盛說。
云南省博物館技術部主任沐蕊調研了云南地震災害情況,指出預警機制的重要性。“由于各個博物館館舍分別建于抗震設計要求不同的年代,我們結合《館藏文物防震規(guī)范》,以云南省博物館為防震預防性保護實施示范實例,對玉溪市博物館、紅河州博物館進行了文物預防性保護需求調研和設計,以期通過因館制宜的途徑逐步解決其存在的隱患。”她說。
作為防震預防性保護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國蓋蒂博物館高級文物管理員Jerry Podany在研討會上分享了多種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防震措施以及雙向隔震裝置的成功應用。他以《館藏文物防震綜述》為題論述了降低文化遺產及文物藏品地震損壞的概念和方法。“博物館可以使用易損性分析來確定最不利情況,從而了解危害的嚴重程度。博物館未來需要對地震以及文物對地震的抵御方式充分了解,更好的理解和更加開放的信息獲取將開發(fā)更有效和低成本的解決方案,以獲得更復雜的技術方法。”他說。
基于統(tǒng)計分析
打造全系統(tǒng)防震理念
展開文物防震預防性保護工作是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中國航空規(guī)劃設計研究總院文物保護技術中心主任馬伯濤基于《中國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GB18306—2015)》和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錄開展統(tǒng)計研究,對中國大陸博物館的地震風險作了統(tǒng)計分析,通過大量數據講述了地震的隨機性和破壞性,提醒博物館要提升防震理念和防御水平,借鑒財產再保險行業(yè)的巨災地震模型,對博物館進行初步的防震易損性評估。“目前,該模型雖然缺少一些博物館文物震損的關鍵因素,數據不夠精確,但這項研究對我國國家和博物館決策部門來說非常重要,希望更好地開展下去。”韋荃說。
圍繞地震災害調研結果而發(fā)現的“館舍壞”“館舍好而展柜壞”和“展柜好而文物壞”等現象,中國航空規(guī)劃設計研究總院首席專家葛家琪提出了“地震波+館舍+展柜+文物”全系統(tǒng)防震設計方法,同時基于牛頓第二定律解讀了“建筑安全≠文物安全”的力學機理。葛家琪表示,博物館文物防震的根本目標是文物安全,任何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首先要解決的核心技術是“安全設計理論與方法指標”問題。“我們通過振動臺試驗研究、理論分析和模擬試驗相結合,提出了基于文物安全的博物館防震全系統(tǒng)設計方法和設計指標,成果納入了《博物館建設標準》《館藏文物防震規(guī)范》;開發(fā)了館舍、展陳及文物全系統(tǒng)防震關鍵技術措施和成套裝備,主編了《館藏文物防震裝置》產品標準;完成了多個博物館文物防震預防性項目,有助于后續(xù)對于不可移動文物和文物建筑的防震保護技術研究。”他說。
完善行業(yè)規(guī)范
為文物防震提供技術支撐
2015年,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與國家文物局以滿足文物保護與傳承戰(zhàn)略發(fā)展的需求為目標,成立了文物保護裝備產業(yè)化及應用協(xié)同工作平臺。在這一背景下,以中國航空規(guī)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重慶聲光電智聯電子有限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yè)率先開展了博物館文物防震系統(tǒng)解決方案和專用裝備的研發(fā)與工程示范,一批依托先進技術理念的文物防震專用裝備相繼問世。
文物保護裝備產業(yè)化及應用協(xié)同工作平臺代表劉剛表示,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與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平臺組織相關產學研用單位編制并出版了相關標準,為進一步規(guī)范行業(yè)相關技術及裝備提供了指導,并為我國文物防震工作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地震對珍貴文物會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損壞,開展博物館及館藏文物防震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迫在眉睫。北京交通大學土建學院教授楊維國在研討會上闡述了“博物館→展陳→館藏文物”全系統(tǒng)防震理念。他還介紹了一種三維隔振裝置,可以同時隔離水平地震和豎向交通振動。這項研究成果為館藏文物防震實際工程應用及完善相關博物館及館藏文物防震規(guī)范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
云南省博物館館長馬文斗表示,交流與合作是提高博物館文物防震保護能力、保護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的有效方法之一。“‘交得其道,千里同好’,文物保護不能閉門造車,國內外同行通過深入交流、取長補短,才能推動文物防震保護能力的提高和防震技術的發(fā)展。”他說。(連曉芳)
原標題:為文物安全裝上“減震器”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