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切勿成“流星”(藝海觀瀾)
真正的明星首先讓人記住的是塑造的角色,其光源來自深厚的藝術修為。“流量明星”若只有流量沒有演技,終將成為一閃而過的“流星”
不知何時開始,“流量明星”成為演藝行業(yè)的流行詞,它常常用來指稱那些在網上擁有大批粉絲的演藝明星。一時間,一部電視劇或一部電影,如果沒有“流量明星”加盟,似乎就只能敬陪末座。然而,也正是這些“流量明星”加盟的作品,常常跟“演技缺席”“三毛錢特效”等詞聯系在一起,幾乎走到了“良心劇”“品質之作”的反面。
與互聯網時代之前的明星相比,“流量明星”,顧名思義,其標榜的特殊性在于“流量”二字。評估一部作品、一個演員的人氣高低,傳統影視講的是上座率、收視率,互聯網時代則是流量,一個演員的社會知名度、受關注程度可以被直接量化。比如,他(她)的微博粉絲有多少人?每發(fā)一條微博,跟帖多少?轉發(fā)多少?諸多數據都是一個演員“人氣”的可視化表現。
流量本無原罪,問題在于今天的諸多流量明星只有流量,沒有演技。演技方是明星所以被稱為明星的資本。明星是大眾影視產品重要的創(chuàng)作資源和市場要素,是演藝經紀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傳統影視產業(yè)的百年歷史中,“造星”的手段已經發(fā)展得相當成熟和完善,但無論如何“造星”,明星的演技還是首位的。在明星光鮮形象的背后,才華、自修、拔擢與培養(yǎng)中經歷的磨礪是其成名的基礎。在好萊塢這個明星制造廠,那些在星光大道上留下印記的明星,是經過年復一年篩選才成就的。一個演員能否獲得至高榮譽,星光閃爍,不是單純由吃爆米花的看客數量決定的,也不是由其相貌決定的,而是經過由數千位藝術經驗深厚的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委會,根據其藝術表現水準高下評選出的。又比如,在香港,周潤發(fā)、劉德華、黎明、張學友這些影視“紅星”們,都曾是TVB電視藝員訓練班的學員,在大紅大紫、星光閃耀之前,沒少干過跑龍?zhí)?、當替身的活。在這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演員們主動的自我磨練是推動他們走向星光大道的根本助力。
當前頗受追捧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流量明星”,往往沒有經過上述這一道艱苦的淬煉。很公平地,這樣的明星也留不下任何一部真正的作品。真正的明星首先讓人們記住的是其塑造的流光溢彩的人物形象,而今人述及“流量明星”,言必提“小鮮肉”“高顏值”或緋聞乃至丑聞,無涉一個人的藝術修為。如若較真地評價流量明星們的角色塑造水準,“不會演戲”“演技欠佳”這樣的看法已幾成定論。出于對演技的無視以及對流量的片面追求,一些操盤者更是以“注意力經濟”為理據、以刷流量為手段,推制出所謂“流量明星”,遑顧“流量明星”是不是有演藝才能,遑顧“流量”所系的內容是不是與社會公共價值抵觸。與此同時,包括部分電視臺在內的一些傳媒機構,片面專注于自身的企業(yè)屬性和盈利目的,對市場的短期效益汲汲以求,急功近利于“熱點開發(fā)”,迅速地被“流量”所吸引,以至于助長“流量”泡沫般地積聚起來。
影視節(jié)目是集編導演等元素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呈現給觀眾的作品是集故事、結構、角色、性格、價值蘊含于統一的有機體。以“流量明星”為決定要素,唯“流量明星”是瞻,出品方實際上已經將再生產要素單一化了。同時,在這種模式生產中,因為“流量”增值的需要,年輕藝人無暇顧及表演素養(yǎng)的提升,以至“流量明星”最終成為倏忽而逝的“流星”。此外,某些“流量明星”作品短期盈利,對整個表演生態(tài)、創(chuàng)作生態(tài)和播出生態(tài)都會產生溢出效應,引發(fā)如天價片酬等一系列生態(tài)紊亂現象。
影視表演是個門檻很高的技術活兒,那些企圖借助“外部光源”增加作品亮度的做法,不僅是短視的,更是幼稚的,是對自身藝術生命的傷害。那些幻想無演技依然可以大紅特紅的“流量明星”們,注定要成為短命的“流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