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中版《碧血劍》:比金庸原著還好


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   時間:2017-10-29





  金庸小說博大精深,一支筆落下,生出多少錦繡江山、縱情兒女,便是短篇《越女劍》也頗令人神往。但畢竟誰也不是起手就巔峰的,金庸早年的兩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在文本上就差了點。

  文本差了一些,那么給改編原著的影視劇編劇便帶來了很大的空間。由張紀中制片、竇智孔和黃圣依主演的《碧血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從金庸首肯的金學(xué)大家陳墨《<碧血劍>拍攝秘笈》里可以看到,編劇和陳墨在尊重原著大框架的基礎(chǔ)上,對原著進行了非常恰當(dāng)?shù)男薷摹?/p>

  所以可以說,這版《碧血劍》武俠劇,比原著小說還要好上不少。

bixuejian

  《碧血劍》海報

  一、昨日的萬里長城

  在本世紀前十年里,由張紀中制片的金庸武俠劇共計七部,它們分別是《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雕俠侶》《鹿鼎記》《倚天屠龍記》和《碧血劍》,這其中包括了金庸先生的六本大部頭和一部字數(shù)頗少的《碧血劍》。

  金庸自己在最后一部武俠小說《鹿鼎記》的后記里便提到過:“我相信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有所進步:長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而《碧血劍》寫于1956年元旦,是金庸的第二部武俠小說,從篇幅上看僅是中篇或小長篇,這時金庸的各種寫作技巧還不夠成熟,所以他自己也在修訂《碧血劍》時提過:“修訂的心力,在這部書上付出最多。初版與目前的三版,簡直是面目全非。”雖然經(jīng)過了較大的修改,但畢竟原著的文本底子在,所以只改動細枝末葉時,并不能讓《碧血劍》一舉躋身于皇皇巨著中。

  這本書叫“碧血劍”,但其實書中并不曾有一把名為“碧血”的劍。相反,這兩個詞應(yīng)該分開來看。金庸在后記中曾經(jīng)說過:“《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兩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這恰恰就是碧血和劍的化身——“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與“歌以當(dāng)哭,留碧血於他年;古直作今,續(xù)騷魂於后代”是“碧血”(袁崇煥/廟堂)的象征意義;“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中的劍則象征了“俠”(夏雪宜/江湖)。

  可以說金庸的野心是很大的,他想借由袁承志這個人物,來完成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的統(tǒng)一。

  但這時的金庸還撐不起這么大的野心,這本小說并沒有寫好,原因有三。

  一是袁承志作為出場最多的男主,性格并不鮮明,從故事開始到結(jié)束,他更多起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帶著讀者游覽了一遍江湖,結(jié)果讀者什么也沒記得住。反例便是郭靖和黃蓉,也許讀者不能回憶起他們的所有故事,但這兩個人物形象是立住了。

  二是《碧血劍》的故事過于分散,故事和故事之間銜接不夠緊密?!堵苟τ洝酚幸粋€好處,那便是人物的利用率極高,段落之間的銜接也很自然,而《碧血劍》則差了許多,往往金庸用力寫了幾個人物、幾件故事后,到后來的劇情中時,之前的那些人物便都不再登場也不對往后的故事產(chǎn)生影響了,雖然眼花繚亂卻難以讓讀者記憶猶新。

  三是《碧血劍》和歷史的結(jié)合并沒有那么緊密。盡管這本小說叫做“碧血劍”,但故事更多還是著墨于江湖,對歷史的刻畫極少,所以代表著歷史一面的袁崇煥的個人形象也并不曾真正凸顯出來。

  為什么說這一版《碧血劍》改得比原著還好呢?因為它解決了上面三個致命的問題。

  和林家棟版《碧血劍》的大幅度改動(比如讓金蛇郎君“復(fù)活”)不同,竇智孔版(以下簡稱07版)在大事件上非常忠于原著,袁崇煥被冤殺、袁承志去華山拜師學(xué)藝、袁承志發(fā)現(xiàn)金蛇郎君遺寶、袁承志前往浙江衢州、袁承志發(fā)現(xiàn)重寶、袁承志成立金蛇營、袁承志刺殺皇太極、北京城破、袁承志心灰意冷……這些大塊的段落在07版里一個不落,卻加了不少情節(jié)。

  最明顯的便是對歷史氛圍的塑造。

  原著里崇禎的登場已經(jīng)是在第十八回了,書中是這么描寫的:“袁承志打量這人,見他約莫三十五六歲年紀,面目清秀。”而崇禎登場沒多久,李自成便攻破了北京城,逼得崇禎去煤山上吊(這一情節(jié)在書中也是通過他人口述),可以說崇禎的人物形象非常單薄。

  但在劇中,卻給崇禎加了很多戲份。

  時值崇禎十七年,知道歷史的觀眾都曉得,李自成就要攻來了,崇禎雖然預(yù)測不到未來,卻也會感覺到危機重重,整日焦慮異常,三十多歲的他已經(jīng)有了許多白發(fā)。

  第二十二集里,當(dāng)焦急的崇禎在發(fā)火時,他身邊的太監(jiān)曹化淳說:“可是……以后再處理也不遲啊。”崇禎聞言,立刻扭頭,臉上充滿了煩躁和不安:“以后?朕哪里還有這許多以后?”

  只憑這句臺詞,明王朝大限將至的氛圍就塑造出來了,黑云壓城城欲摧,大明帝國已經(jīng)岌岌可危。但面對著岌岌可危的局勢不同人也有不同的反應(yīng),這里編劇讓崇禎說出了后來相傳是他自己遺詔里的一句話,很顯然地便將崇禎不肯認錯、剛愎自用的心態(tài)表現(xiàn)了出來:

  “當(dāng)真是群臣誤朕,個個可殺!”

  這句話真是充分體現(xiàn)了崇禎的性格缺陷,面對問題,他想到的不是為何解決不了,而是將所有過錯都加在他人身上,在塑造崇禎形象時,編劇讓他在劇中說了數(shù)十次這類話,掛在嘴邊的同時也刻在了崇禎心里。

  由于預(yù)算有限(只有當(dāng)年黃曉明版《神雕俠侶》的一半不到),很多歷史事件不能直接展現(xiàn),因而便只能借由崇禎和他人的對話來反映當(dāng)時的形勢危急,這些在原著中是沒有的。

  第十八集里,崇禎和群臣正在商議國事,前方傳來戰(zhàn)報,說孫傳庭戰(zhàn)死。雖然明末戰(zhàn)死的將軍數(shù)不勝數(shù),但孫傳庭的死意味著局勢的徹底無法扭轉(zhuǎn),《明史》里就有評價:“傳庭死而明亡矣。”劇中在細節(jié)處不放過任何一個比較重大的節(jié)點,足可見是用心在刻畫歷史氛圍。

  第二十四集里,太監(jiān)曹化淳奏報說田弘遇給崇禎送來了美女,崇禎聽了之后大怒,罵田弘遇這群人在自己向他們借軍餉時一毛不拔,就連自己的國丈周奎也只捐了一萬兩,然后便不??薷F,現(xiàn)在卻來用美女討好自己。這件事是有史可稽的,更諷刺的是,當(dāng)李自成破了北京城后,大順軍在他家整整抄了幾百萬兩的白銀。本劇沒有太多精力表現(xiàn)這件事,但從崇禎的牢騷也可看出,他手下的這些文武百官一個個私心自用,對大明江山的斷送是要負責(zé)的。

  私心自用的不僅僅體現(xiàn)在捐錢上面,第二十六集里,當(dāng)已經(jīng)兵臨城下的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監(jiān)杜勛前來和崇禎議和時,李自成開出的條件是,要崇禎封自己為西北王,尊崇禎為皇帝。崇禎拿不定主意,于是問首輔大臣魏藻德:“魏藻德,你認為此議如何啊?現(xiàn)下情勢危急,你可一言決之。”

  魏藻德一言不發(fā),崇禎急了:“說話,說話!你不說話,莫非是怕承擔(dān)一個割地求和的罵名?可你是內(nèi)閣首輔,你的職責(zé)呢?”面對著皇帝如此的逼問,魏藻德依舊不開口,無奈的崇禎下令群臣退下,然后對魏藻德說:“現(xiàn)在只有你我二人,你應(yīng)該說了吧?”

  魏藻德還是不開口。

  這一段落張力十足,用意也很深刻。一方面它表現(xiàn)了皇權(quán)已經(jīng)不像過去那樣具有威嚴了,面對皇帝的詢問,大臣可以來個不開口;另一方面它還告訴我們,崇禎和魏藻德都有私心,也許他們都有議和的心,但誰也不敢開口,誰也不敢承擔(dān)那個千古罵名。當(dāng)皇帝和大臣已經(jīng)互相算計到這個地步時,明朝該亡了。值得一提的是,史料記載,李自成城破之后,魏藻德覺得大順朝一定會重用自己這樣的人才,于是他立刻便投降了。

  值得注意的還有一些細節(jié)。在原著中提到周遇吉時,金庸是這么寫的:“……恰好遇上闖軍攻關(guān),攻守雙方打得甚是慘烈,走不過去。后來他眼見明軍大敗,守城的總兵周遇吉也給殺了。義軍不日就來京師,咱們給他來個里應(yīng)外合。”這是站在闖軍的立場上,劇中也有這一段落,但與此同時它還加上了明廷對周遇吉的態(tài)度。

  當(dāng)大臣向崇禎匯報周遇吉全家老小壯烈殉國的消息時,崇禎忍不住感慨了一聲:“好周遇吉,好周將軍。”和前文里闖軍們對周遇吉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但二者都不能算絕對的對與錯,只是立場的不同。

  原著《碧血劍》的立場是完全站在袁承志這邊的,因此顯得單極化,以袁承志之是為是,以袁承志之非為非,而在劇中,則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修改,其中尤以惠王和安劍清的形象塑造為妙。

  二、今日的一縷英魂

  在原著小說里,惠王朱常潤和安劍清的戲份不多,形象也比較齷齪。

  《碧血劍》第十八章里,惠王的名字才出現(xiàn),這時他的形象由袁承志代為陳述:“曹化淳跟滿洲的睿親王私通,想借清兵來打闖軍?;噬喜淮鹪?,曹化淳他們就想擁惠王登位,惠王貪圖權(quán)位,定會答允借兵除賊。”

  在這里,惠王的形象被定格在貪圖權(quán)位上,為了能做成皇帝不惜將大明的江山拱手送人,在情勢危急時也對皇位覬覦不已,這樣的人物形象比較標簽化,并不能讓讀者印象深刻。

  為了改變這一問題,在07版《碧血劍》里,惠王的形象豐滿了許多。面對袁承志時,他說:“當(dāng)今皇上雖有勵精圖治之心,奈何對臣下求全責(zé)備、不切實際,而且剛愎自用、猜忌多疑。可惜令尊(袁崇煥)一片耿耿孤忠,最后卻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也許會有觀眾認為,這段編劇另加的戲,說不定是惠王為了拉攏袁承志才這么說的、但一來惠王這么說的時候,背景音樂的基調(diào)低沉、悲壯,并不像是小人見風(fēng)使舵時用的音樂;二來在最后和崇禎對決時,他的一番慷慨陳詞更能夠展現(xiàn)他的真實想法。

  在第二十四集里,惠王怒氣沖沖:“闖兵已破潼關(guān),太原、寧武關(guān)也危在旦夕,指日可達京師。你這時候還不借兵滅闖,是何居心?你非得要把大明的江山,雙手奉送給李闖,是不是???你要斷送太祖皇上傳下來的江山,我們姓朱的,個個容他不得!”

  這番話相比于簡簡單單的爭權(quán)奪利,則更多了合理的動機。崇禎剛烈、惠王心切,大家都不希望明朝滅亡,但崇禎一點土地也不肯讓,而惠王則想尋得轉(zhuǎn)圜余地,這么看的話惠王便不只是齷齪的篡位者了,而是有政治抱負的藩王。

  在不對故事情節(jié)有大的改動基礎(chǔ)上,巧妙地給一些次要人物增加了可信的細節(jié),讓這些人物比原著更能立得住,這是07版《碧血劍》比原著好的地方之一。除了惠王外,安劍清這個角色也很值得說道。

  安劍清在原著里同樣是一個齷齪的小人。

  他貪圖榮華富貴,甘愿成為錦衣衛(wèi),做朝廷鷹犬,到處抓捕平民百姓。而在最后一場決戰(zhàn)時,他率先投靠了惠王,書中是這么說的:“惠王一使眼色,一名錦衣衛(wèi)衛(wèi)士拔出長刀,叫道:『昏君無道,人人得而誅之!』袁承志聽了他口音,心中一凜,燭下看得明白,這人正是安大娘的丈夫安劍清。”

  在書中,安劍清作為一個不太光彩的反派,蠅營狗茍,四處投機,最終死于亂箭之下,而他和安大娘、安小慧之間的愛情和親情也被壓縮到了極致,幾乎沒有展開的余地。

  到了劇中,安劍清的形象悄然發(fā)生了變化。

  故事開始時,安劍清依舊是朝廷鷹犬的形象,飛魚服、繡春刀,正是錦衣衛(wèi)的標準打扮,他奉命捉拿袁崇煥及其家人,從袁承志的視角來看,從來都是壞人。

  然而在第二十四集里,當(dāng)重傷的安劍清被袁承志抱起來時,安劍清抓住袁承志的手腕,說了這么一句話:“今天終于把你抓到了。”

  這句臺詞實在是妙。簡簡單單一句話,卻以迅猛的力道把安劍清的人格魅力凸顯了出來,從這句話開始他有了自身的行為邏輯,他不再是原著里那個為了金銀財寶可以到處投敵賣主求榮的齷齪小人安劍清,而是一個有使命感的錦衣衛(wèi)。他在袁承志小的時候就要抓到他,等袁承志大了還是想抓到他,這在第一集里一直有表現(xiàn),而后就連他和別人對打受了重傷被袁承志救下的時候,他還心心念念于此。

  這叫榮譽感。安劍清的這一行為,其實是有先秦時期的古人之風(fēng)的,把一項使命當(dāng)作畢生要完成的任務(wù),通過這句臺詞,安劍清的形象便光輝了起來。

  與此同時,安劍清還由原著里的叛徒變成了忠心不二的護衛(wèi)。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惠王叛亂時,他一心一意護住崇禎,此舉也給了他當(dāng)年拋家棄女來做錦衣衛(wèi)以合適的理由——也許他是愚忠,但值得我們尊重。

  當(dāng)劇作把原著里并不是太出彩的幾個人物提煉到了精神高度時,觀眾自然便會對人物產(chǎn)生了認可度。所以在07版《碧血劍》里,絕沒有原著中那么多人物形象單薄、故事分散的問題。

  當(dāng)袁承志被選為武林盟主后,他號令群雄去支援李自成,這時為了給自己的軍隊一個稱號,書中是這么說的:“袁承志這路人馬,江湖上就稱之為『金蛇王』營,隱然與闖王麾下著名的十三營相埒。袁承志心想父親忠于明室,當(dāng)時手握大軍兵權(quán),遭受奇冤之時,全無絲毫稱兵作反之意,雖為皇帝冤枉磔死,卻始終不愿負上個反賊叛逆之名,因此一再通傳,不可說他是袁崇煥之子,以免父親地下有知,心中不安。袁承志雖為百姓求生而造反,卻決不敢公然舉旗反明,他本不喜『金蛇王』的稱號,但用以掩飾袁崇煥之子,倒也可行,也就任由江湖朋友隨口亂叫。”

  書中是作者直接陳述了這一段故事,而在劇中卻頗有一番波折。在第十二集里,有人提議以袁崇煥的名字為營名,叫“山宗營”,這時袁崇煥的老部將孫仲壽反對道:

  “袁督師一生忠于明室,雖說身受奇冤,卻從未有過反叛之舉,今天少主順應(yīng)天意,為袁督師昭雪冤情、舉旗造反,卻不愿袁督師在天之靈,蒙受反賊之名而不安,所以,這個『山宗』的名號還是不用的為好。”

  那么,為何在劇中,要由袁承志改為孫仲壽來說這番話呢?

  這是從第一集開始就埋下的線。

  第一集里,登場的袁崇煥老部將有好幾位,一時之間大家難以區(qū)分誰是誰,于是設(shè)計了這么一場戲。

  朱安國(右)道:“朝綱廢弛,義軍四起,天下大亂,我看已經(jīng)是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孫仲壽(中)道:“不,我們的目的,只是為袁督師平反昭雪,而不是要推翻大明朝。”

  朱安國道:“這不是一回事嗎!”

  孫仲壽道:“這不是一回事!”

  羅大千(左)道:“行啦行啦!你們倆都吵了十幾年了,就別再費口舌了!”

  通過這么一段簡短的對話,三個人的不同態(tài)度就此表現(xiàn)了出來,也因為有這么一場戲,在后來商量營號時由孫仲壽來反對“山宗營”才更有力度,將這個戲份很少的配角用精確的細節(jié)支撐起來。

  也是這個孫仲壽,在袁承志猶豫是否要幫仇人時,他對袁承志講述了袁崇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英雄氣概,講述了給他起名“承志”的用意。而在袁承志放棄刺殺崇禎時,他感慨袁承志有了天下國家的概念。

  原著里并未很好地表現(xiàn)出袁承志的承志,甚至在面對黑幫的搶劫時袁承志表現(xiàn)得反而更像金蛇郎君。而07版《碧血劍》則處處和袁崇煥呼應(yīng)。

  在原著最后,金庸借由一個緩步而行的年老盲者在自拉自唱傳達了全書的主題:“無官方是一身輕,伴君伴虎自古云。歸家便是三生幸,鳥盡弓藏走狗烹。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上Я嘶搓幟?,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誰及徐將軍?神機妙算劉伯溫,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龍廷,文武功臣命歸陰。因此上,急回頭死里逃生;因此上,急回頭死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劍擁兵圍,繩纏索綁,肉顫心驚。恨不能,得便處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時詐死埋名。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

  聽著這首曲子的正是袁承志和被李自成猜忌的李巖,心境極為相近。而在劇中卻又給這位老者多設(shè)置了一重身份。

  這位老者,在劇中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佘義士了。

  那年,袁崇煥被冤殺,尸骨未寒,誰也不敢去收尸。獨獨有一位姓佘的義士趁著深夜取下袁崇煥的人頭,將他安葬在北京城邊上。而后佘氏后人為袁將軍守墓幾百年,直到今天。

  就這么巧妙地,故事和歷史在那一刻發(fā)生了化學(xué)反應(yīng),袁崇煥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無處不在。金庸只寫好了一個金蛇郎君,而07版《碧血劍》卻將袁崇煥也塑造了出來。

  結(jié)語鴻飛天外又冥冥

  自金庸開始尋求主流的認可后,從本世紀初開始,誕生了許許多多的金庸武俠劇??碩VB長大的一批觀眾在面對不一樣的張紀中武俠劇時,是會產(chǎn)生抵觸心理的,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久了,觀眾也必會重新審視這一批當(dāng)年慘遭罵名的武俠劇。

  張紀中制片的武俠劇系列是回顧完了,但武俠劇不止張紀中一家,蘇有朋版《倚天屠龍記》、吳樾版《連城訣》等都是好作品,甚至也不只有金庸一家,張智堯《楚留香傳奇》、張智霖《陸小鳳傳奇》等古龍作品改編的武俠劇也一直活躍著。此外還有《俠僧探案傳奇》、《少林問道》等原創(chuàng)武俠劇頑強生長著。

  轉(zhuǎn)自:澎湃新聞



  版權(quán)及免責(zé)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金庸筆下最美“小昭”,40歲素顏甜美如少女

    說起陳秀麗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大家一定記得2003版的《倚天屠龍記》中善解人意,機制活潑的小昭,即使劇中有高圓圓賈靜雯這樣的大美女壓陣,小昭身上特具異域女子風(fēng)味讓人印象深刻。
    2017-08-16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quán)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