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遺址,也稱灣道嶺遺址,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南關鎮(zhèn)逍遙村南約200米,地處晉中盆地與臨汾盆地交界的灣道嶺上。10月8日,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獲悉:
今年5月,因靈石縣招商引資項目——“東方希望”晉中(靈石)鋁系綜合循環(huán)經濟園區(qū)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詳細調查,發(fā)現該遺址絕大部分已遭破壞,部分灰坑等遺跡單位和一些遺物暴露在施工現場,東北西三面為斷崖,現存面積1000余平方米。5月至8月,他們對該遺址未破壞部分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考古發(fā)掘,揭露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遺址,其文化堆積豐富,包含有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等。
考古人員韓炳華、張喜斌介紹說,根據地層關系及出土器物判斷,遺址分為兩個時代,早期的為仰韶晚期,晚期的為二里頭文化期。仰韶晚期陶器中夾砂灰陶占絕大多數,有少量的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和泥質紅陶,發(fā)現極少數量的彩陶片和白陶片。石器有鉞、斧、鏟、鑿、礫石、石球等工具,還有穿孔蚌飾品及骨簪、骨錐等修飾精致的骨器等。通過陶器對比分析,器物時代與義井遺址器物顯著不同,夾砂罐與孝義臨水、白燕一期一段的夾砂罐相似,時代較為接近。器物組合簡單,連續(xù)性強,在這一地區(qū)有強烈的地方性,應該是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或稱白燕一期文化類型。
墓葬全為夏文化時期,隨葬品簡單,均為夾砂灰陶的小罐,但發(fā)現的保存完整的三個墓葬幾乎成排排列,為家族墓葬的可能性較大。墓主人尸骨不全,其中以左側腕骨、掌骨、指骨殘缺為特征。還有一座墓葬,左側尺骨、橈骨及腕骨、掌骨、指骨均不見,有可能這里一直流行的一種割體葬儀。
逍遙遺址位于晉南進入晉中古道的兩側臺地上,這里自古以來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經”之稱。從考古發(fā)掘看,可以證實,至少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時這里就相當發(fā)達,是難得的考古學文化交流的“驛站”。逍遙遺址的發(fā)掘,為研究仰韶文化以及二里頭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資料。盡管仰韶晚期遺存以及二里頭文化遺存在該區(qū)域分布不少,但經過考古發(fā)掘的僅此一處,并且該遺址地層疊壓關系明確,遺跡單位之間打破關系復雜,為深入研究晉中盆地考古學文化遺存年代序列建立了標尺。
來源:山西新聞網 三晉都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