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合作提出的價值追求與實現路徑,對區(qū)域乃至全球發(fā)展都具有引領性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日益臨近,國際輿論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關注逐步升溫。其中頗為引人注目的是,在西方國家,面對這一近年來全球范圍最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倡議,越來越多的各界人士展現出客觀理性心態(tài)。
有目共睹,義烏和倫敦間往返的中歐班列,以其行程之遠、抵達西方之深,切實觸動了人們的心緒。美國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羅伯特·曼寧近期發(fā)表文章,著重提到這列火車——“這列重走古絲綢之路的火車可能已經讓人窺見了未來”。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傅立民此前參加“一帶一路”相關討論時則表示,未來歐亞一體化如果得以實現,將為經濟和文化交流打開一個廣闊的空間,美國政府與企業(yè)不應該缺席。在太平洋的另一側,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將出席高峰論壇高級別會議的消息也引發(fā)了眾多解讀。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英國、德國、法國等許多西方國家也紛紛參與合作。然而,在西方,特別是在美日,有些人態(tài)度很微妙。起初,有人搬出地緣政治博弈觀,在故紙堆里找出一些名詞,謬稱“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或是“珍珠鏈戰(zhàn)略”。聯系到這一背景,眼下更多西方人士以更富有建設性的視角看待“一帶一路”,更加說明現實的成就、形勢的發(fā)展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包容開放是“一帶一路”的一個先天基因,收獲廣受認同、廣結伙伴的結果有其必然性。當然,那些不能以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一帶一路”的,還是難以理解其中的道理。但不得不說,在今天這個時代,這樣的心態(tài)于己不利,于地區(qū)與世界同樣不利。
羅伯特·曼寧在其文章中引用了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一句名言——“未來已至,只是分布不均”。如果以“未來”視角來觀察“一帶一路”,就不難看到,蘊含其中的價值追求與實現路徑,對區(qū)域乃至全球發(fā)展都具有引領性。對這一點能否準確把握,則取決于眼力與智慧。全球化和多極化仍在不斷深入發(fā)展的當今世界,需要的不是單槍匹馬的孤膽英雄,而是同舟共濟的合作伙伴。“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追求互利共贏,正是提供了沿線各國發(fā)展迫切所需的公共產品。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習近平主席曾經在演講中引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話來闡述,無論會遇到什么樣的曲折,歷史都總是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國家間要合作、文明間要交流,這是歷史演進的必然,“一帶一路”合作正是順應歷史規(guī)律的積極作為。
可以想見,未來的歷史學家審視21世紀的“一帶一路”合作時,將會發(fā)現真正善于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必定是悟得歷史發(fā)展真諦、能以“未來”視角觀察潮流的,并且在攜手共進、合作共贏征程上奔馳的國家。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