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湖北、陜西、廣東,專家稱一些地方“觀望”或因車補;8月份多省或將密集公布車改方案
全國車改目標
力爭在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央和國家機關及其所屬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yè)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用2至3年時間全面完成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地方公務交通補貼標準不得高于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的130%,邊疆民族地區(qū)和其他邊遠地區(qū)標準不得高于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的150%。
據(jù)《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2014年7月16日印發(fā)
每月車補標準
●陜西省 正廳局級1690元;副廳局級1500元;正處級1040元;副處級950元;正科級650元;副科級600元;科級以下550元。
●廣東省 正廳級1690元;副廳級1500元;正處級1000元;副處級800元;正科級600元;副科級450元;科員300元;科員以下250元。
●湖北省 廳局級1690元;縣處級1040元;鄉(xiāng)科級650元;科員及以下450元。
●安徽省 正廳級1690元;副廳級1600元;正處級1000元;副處級900元;科級及以下550元。
從9月份起,有“車改第一人”之稱的湖北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葉青每月將領到1690元的車補。他曾連續(xù)8年在全國兩會提起“公車改革”的議案。
7月24日,繼陜西與廣東之后,湖北省成為全國第三個公布車改方案的省份。當?shù)卣硎荆?1%的公車將被取消,每年公務交通總支出減少數(shù)億元。
去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fā)公務用車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干部公務用車,這意味著我國全面公車改革正式啟動。經半年推進,今年1月,中央國家機關公車改革已基本完成。
按該方案要求,地方黨政機關公車改革應在今年底前基本完成。然而,目前全國多地公車改革尚未進入實施階段,僅湖北、陜西、廣東三省對外公布了車改方案。
葉青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車改革越往下越難推進,但中央已為地方車改明確了期限。目前留給地方的時間不多了,一些地方不應再持“觀望”態(tài)度。
多地全面車改尚未啟動
今年底前,地方黨政機關應基本完成公車改革。然而,目前全國多地公車改革尚未進入實施階段,僅三省對外公布了車改方案。
有媒體分析認為,公車改革的難點在地方,中央給地方公車改革留有“時間差”,是針對復雜現(xiàn)實的合理應對,但地方車改必須積極縮短“時間差”的跨度。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披露,今年截至6月30日,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問題13920起,其中違規(guī)配備使用公車問題最突出,達4260起,占30.6%。
數(shù)據(jù)顯示,違規(guī)配備使用公車現(xiàn)象依舊是目前最突出問題之一。分析人士認為,其中重要原因是,地方公車改革進度滯后。
此前,多地出臺了省級車改時間表,如山東省和江蘇省均提出在今年上半年就完成省級黨政機關車改。然而,新京報記者近日向兩地相關部門求證時,均被告知全面車改尚未開始。
根據(jù)《中央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地方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制定與報送有關事項的通知》中車改辦〔2015〕1號的要求,各省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將于4月20日前上報中央車改辦審定。
近日,多省發(fā)改委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車改仍在準備階段,或車改方案尚未最終確定,依舊在等中央車改辦匯總的批復。
如山東省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一工作人員表示,車改方案的制定由山東省發(fā)改委牽頭,目前該方案已在山東省委通過,上交中央車改辦,但暫時未獲批復。
天津發(fā)改委稱,公車改革正在推進,車改方案已上報,目前正在審核,近幾日將對外發(fā)布具體消息。
除上述情況,實際上一些省份的車改方案已獲中央批復,公車改革進入實施階段,但并未對外公布車改方案以及補貼標準。
安徽省就在7月初出臺了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今年8月底前完成省直機關和參公事業(yè)單位改革任務。目前,該方案已印發(fā)至安徽多個省直政府部門以及各地政府,但并未對外公開車改方案。
一位安徽省省直機關的知情人士透露,安徽一些地級市已對照該方案制定地方車改方案。安徽省直機關在8月底前完成車改后,省直機關公務員將在9月份領到第一份車補。
杭州市發(fā)改委體改處調研員馬建華是杭州車改方案的設計者。據(jù)他介紹,多地視中央級別的車改為“風向標”,但各地情況復雜,在方案制定中有多重困難和顧慮。
對于這種“顧慮”,葉青直言就是各地對制定車補標準時的擔憂,從目前情況來看,一些省份仍處于觀望狀態(tài),希望把政策用足。
此外,他認為目前一些省份未對外公布車改進度,是由于期望減少對社會的震動,這主要是擔心車補引起社會輿論壓力。葉青預測,隨著改革的期限將至,在8月份,多省或將密集公布車改方案。
轉自:新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